两化融合:迎接新起点 展望新机遇
三是制造业智能化发展取得新进展。制造企业生产设备智能化改造步伐加快,综合集成水平持续提高,一批企业初步具备了探索智能制造的条件,智能机器人、增材制造、智能家电、智能汽车、可穿戴智能产品、移动智能终端等产业快速发展。2016年,我国智能制造就绪率为5.1%,较2015年增长0.7个百分点。从不同行业智能制造就绪率来看,电子行业智能制造就绪率最高,达8.5%;石化、医药、交通设备制造行业的智能制造就绪率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同时,具备智能制造基础和经验的企业逐步涌现。南京钢铁、镇海炼化、三一集团、青岛红领等企业致力于生产计划、生产调度、生产现场作业、物料平衡的智能化闭环管理和多层次动态优化;鲁泰纺织、上海外高桥、南车株洲电力机车、宁夏共享集团等企业致力于实现快速响应客户需求的智能化定制研发,加强工业产品研发设计、工艺设计、生产制造的智能化协同闭环管理;徐工集团、江苏电力等企业致力于对企业运营全景进行实时监测和深度挖掘,开展智能决策;北京四维图新、厦门金牌厨柜等企业致力于基于用户行为数据和市场信息的大数据分析,提供智能化增值服务,持续提升客户体验。
四是基于互联网的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随着两化融合的不断加深与延展,促进企业管理优化、组织变革、商业模式创新的效益不断显现,服务化转型、大企业双创、企业互联网化等已经成为当前企业转变发展方式、实现高端化创新发展的重点方向,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正逐步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新动能。同时,互联网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催生了网络协同制造、个性化定制、服务型制造等新模式,工业云、工业大数据、工业电子商务等新业态蓬勃发展。
服务化转型亮点纷呈。制造业逐步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由单纯提供产品向提供全价值链服务转变。当前,我国制造业服务化转型主要体现在远程在线服务、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与服务、网络精准营销、个性化定制等4个方面。其中,远程在线服务和产品全生命周期管控与服务方面是制造业服务化转型的重点领域。
“双创”平台不断涌现。两化融合的持续推进为大企业“双创”创造了良好的前提条件,搭建并运营协同创新平台是当前大企业开展“双创”的典型形式。2016年我国大企业搭建并运营协同创新平台的企业比例为47.0%,较2015年增长2.4个百分点,表明我国大企业“双创”活力的持续增强。
企业互联网化蓄势待发。企业互联网化是企业推进两化融合的一种具体实现形式,企业互联网化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互联网在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在对企业的商业模式、营销模式、服务模式等外在形态进行重构的基础上,进一步驱动企业管理模式、研发模式、运作模式等内在形态的重构。2016年,我国互联网化指数为32.7,较2015年增长7.5%。具体来看,我国企业互联网化主要集中在数据应用和企业互联两个方面。
有序推进科学引领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两化融合不断发展,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为开展下一步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加强战略部署,抢抓发展先机。为全面抢抓尚未完成工业化情况下的信息化先机,党中央、国务院对两化融合工作做了及时全面的战略部署。党的十五大首次将信息化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党的十六大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党的十七大提出,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党的十八大又进一步提出“两化”深度融合是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途径和必然选择。“两化”深度融合是“两化”融合的继续和发展,是在“两化”融合的基础上使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在一些关键领域不断深化、提升和创新,是指信息化与工业化在更大范围、更细的行业、更广的领域、更深的层次、更实的应用,在更多的智能方面实现彼此更紧密的关联、交融与合作。尽管实践在不断发展,认识与理论也在与时俱进,但两化融合的本质没有变,是党中央、国务院一以贯之的重要战略部署。
牢固发展理念,健康有序推进。《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提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十一五”以来,我国先后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提高经济社会信息化水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推进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成长。在推进两化深度融合的过程中,我们牢固树立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促进了两化深度融合工作的健康有序进行。
完善政策措施,营造良好环境。党中央和国务院先后出台了《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关于大力推进信息化发展和切实保障信息安全的若干意见》、《关于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中国制造2025》、《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等一系列文件,对两化深度融合重点工作作出部署,各部门、各地区围绕网络基础设施、信息通信技术产业、制造业信息化、“互联网+”等制定并组织实施了一系列专项规划和实施方案。稳步推进两化融合相关法律法规建设,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无线电管理条例》、《中小企业促进法》,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草案)》等法律法规,进一步规范了市场秩序。积极推动移动通信业务转售、宽带接入市场引入民间资本等电信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电子商务领域由“先证后照”改为“先照后证”,鼓励互联网金融创新,促进电信业务、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等领域健康发展。不断完善的政策措施为营造两化融合健康发展的环境提供了有力保障。
探索工作方法,科学引领发展。顺应信息化环境下企业管理模式和组织流程的变革趋势,工信部探索出以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引领企业战略转型、组织变革、管理创新的科学的新机制。一是通过绘制两化融合发展数据地图实现精准施策。自2009年以来,依托两化融合评估平台对全国60个细分行业、31个省市的73000余家企业两化融合发展情况进行监测、评估、诊断和对标,积累了1000万余条企业两化融合数据,通过大数据分析绘制形成了全国两化融合发展数据地图,精准掌握全国两化融合发展现状、发展重点、价值成效、特征模式及发展趋势。二是组织制定并完成了9项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国家标准立项,其中《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正式发布为国家标准,《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要求》即将发布为国家标准,《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实施指南》正在国标委进行审批。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实施方面,推动全国超过4300家企业开展贯标、近850家企业通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第三方评定,400余家机构提供贯标咨询服务。贯标宣贯活动吸引了20余万人次参与,形成了全系统谈标准、学标准、用标准的良好氛围。三是在国际推广方面,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被中国、德国、瑞典、日本、韩国、以色列等多国专家认为是体系类标准应用推广的典范,印度政府对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的应用推广成效表示肯定。《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理论框架部分已于2017年5月在ISO完成国际标准立项。
可以说,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已经成为推动两化深度融合的重要举措和抓手,对引导企业系统科学推动两化融合,持续培育新型竞争能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加速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建立推进机制,合理高效运行。推进两化融合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任务艰巨繁重,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自建部以来,工信部积极推动形成了政府引导与市场主体协力推进的工作格局。一是建立了以政府为引导的自上而下工作推进体系。工信部积极加强与各部委、各地方政府以及央企集团、行业协会的合作,构建了协同推进的工作推进体系。二是建立了以产业联盟为主导的市场化产业生态体系。工信部支持产业联盟发展,以培育新业务凝聚力量。比如在工信部指导下成立了中国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联盟、两化融合服务联盟、工业互联网联盟等,北京、江苏、广东、重庆等地针对不同模式培育成立了工业电子商务、工业云、工业大数据、智能制造发展联盟等。通过市场化机制壮大两化融合服务队伍,形成了包括各类联盟、咨询机构、服务机构、企业等多方参与、合作共赢的生态体系。
来源:中国电子报
浙江省信息安全行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