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协会

联系方式

地 址:杭州市西湖区文三路408号中电·万谷园区B座212室
邮 编:310012
电 话:0571-89939183
电 话:0571-89939185
两化融合:迎接新起点 展望新机遇(一)
发布时间:2017-07-17 09:25

两化融合:迎接新起点 展望新机遇

回顾过去,两化融合工作逐渐积聚起更多的社会资源,广大企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越来越强,信息化条件下的企业竞争能力不断增强,信息技术应用和商业模式创新持续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工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展望未来,创新工作思路,形成发展合力,开辟一条务实有效、融合创新的两化融合发展之路,推动我国工业转型升级,助力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

融合发展成效显著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两化融合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正步入深化应用、变革创新、引领转型的新阶段,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新模式新业态、增强企业创新活力等方面的作用逐步增强。

一是两化融合政策体系日臻完善,两化融合协同工作机制正在形成。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出台《中国制造2025》、《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规划(2016-2020年)》、《“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等系列文件,两化融合内涵思路不断丰富和创新。目前,我国已制定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企业两化融合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模型,形成了国家、地方政府、企业等多层次的两化融合评估协同工作体系等,覆盖国家、行业、地区的两化融合协同工作机制正在形成。

二是两化融合水平不断提升,对传统产业提升作用显著。2016年全国两化融合发展水平为50.7,突破中值线(50),我国两化融合发展已属中上等水平。《中国两化融合发展数据地图(2016)》显示,2012~2016年间,我国企业两化融合发展意识不断增强,我国两化融合水平稳步提升,年均增长率3.0%,各年增长率均在3%左右。2016年较2015年增长了2.2%,增长速度有所放缓。

从不同规模企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来看,企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和企业规模呈正相关关系,随着企业规模扩大,企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差距逐渐缩小。2016年,特大型企业、大型企业、中型企业和小微企业的两化融合水平分别为65.3、59.4、48.5和37.2。

从不同性质企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来看,国有企业两化融合水平仍处于领先地位并稳步上升,民营企业推进两化融合内生动力充足,近年来两化融合增长势头明显,外商投资企业两化融合水平增长缓慢。2016年,国有企业两化融合水平达到56.8,仍处于领先地位,作为两化融合实践的先行者发挥着积极的带动作用。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的差距逐渐缩小,2012年较国有企业低37.2%,到2016年缩减到16.6%,其覆盖面大、灵活性强,两化融合水平增长势头强劲。外商及我国港澳台投资企业两化融合水平较2015年增长0.2%,增长速度放缓。

从不同行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来看,我国重点行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沿产业链呈现“三峰-双谷”波动态势,能源、电子信息、服务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较高。不同行业通过两化融合进行核心竞争能力打造的关注点各有侧重,原材料行业对于生产管控和经营管控类能力最为关注,装备行业普遍致力于提升研发创新能力和生产管控能力,消费品行业在打造用户服务和供应链管理类能力方面最为活跃,电子信息行业对于生产管控和供应链管理类能力最为关注。

从不同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来看,我国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总体呈现“沿海高、内陆低”的态势,江苏、山东、广东、上海、浙江两化融合水平位列前五。全国各省两化融合总体得分梯级分布特征明显。第一梯队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江苏、山东、广东、上海、浙江、福建、北京、天津等省市既是我国两化融合水平最高的地区,也是我国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第二梯队集中在中东部地区,辽宁、湖南、河北、宁夏、重庆、河南、湖北、安徽等地传统产业聚集,两化融合水平处于第二梯队。第三梯队省市散布于东北、华北、中西部等地,包括四川、陕西、内蒙古、山西、新疆、吉林、贵州、海南等。第四梯队包括广西、黑龙江、江西、青海、甘肃。

总体来看,当前,信息技术在我国企业研发、生产、经营、管理等环节的渗透不断加深,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61.1%,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45.4%,制造企业在精益管理、风险管控、供应链协同、市场快速响应等方面的竞争优势不断扩大。

                                                                                             来源:中国电子报

浙江省信息安全行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