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层设计 “护驾”我国信息化发展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受访者
姜奇平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
赖茂生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
进入21世纪,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所蕴含的力量也逐渐为人们认可和重视。可以说,信息化已经成为我国建设现代化的新动力、新引擎。
作为“十三五”时期各地区、各部门推进信息化工作的行动指南,《“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于近日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获得通过。
《规划》提出了“十三五”信息化发展的总体要求,并明确指出,要着力补齐核心技术短板,全面增强信息化发展能力;着力发挥信息化的驱动引领作用,全面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着力满足广大人民的新期待,推动信息技术更好服务经济升级和民生改善;着力深化改革,全面优化信息化发展环境。
态度鲜明追赶世界领先水平争做网络强国
《规划》不仅是“十三五”国家重点专项规划之一,也是“十三五”规划纲要和《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的细化落实。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姜奇平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解决现代化的新动能、新引擎问题是《规划》的核心。
他认为,在经济进入新常态下,要实现现代化必须寻找新动能、新引擎。自从高新技术崛起后,以前以工业化为主驱动现代化的模式已经逐渐发生改变,信息化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以后将会形成信息化和工业化齐头并进、双轮驱动的形态,使中国的现代化达到更高水平。
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规模、互联网用户规模、宽带接入用户规模均位居全球第一,电子商务网络零售交易额也毋庸置疑已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成为名副其实的网络大国。但是,网络大国不等于网络强国。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在很多方面还有不小的差距。
针对这些情况,姜奇平表示,从《规划》中可以明显看出有“超车”的规划。《规划》部署开展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超前行动,提出北斗系统建设应用行动、数据资源共享开放行动、“互联网+政务服务”行动等12项优先行动,态度鲜明地提出要加强技术、补齐信息化发展能力短板,努力占据竞争制高点,追赶世界先进水平,争做网络强国。
在姜奇平看来,以中国现在的发展速度,中国的信息化水平在各个领域获得世界领先地位指日可待。此外,他还表示,《规划》强调了保护代表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技术,特别是对于核心自主科技方面的力度较大。
今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和《规划》的接连出台让姜奇平对我国目前信息化建设的顶层设计大为赞赏。他认为,顶层设计就是要在一些市场不能解决的重大战略问题上发挥积极作用,如在基础设施建设、重大工程建设、安全建设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同时,它还决定了本国的发展方向,涉及到长远根本的利益。
“纵观世界各国,信息化发展较好的都是比较重视顶层规划的国家,如德国和美国。从我国信息化发展的历程上看,近年来的高速发展正是得益于国家的高度重视,顶层设计在其中发挥了明确的引导作用。”姜奇平说道。
除此之外,姜奇平还认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同时发展也是中国信息化发展的特点,顶层设计正为其指明方向。
推动安全产业发展系统化加强网络安全建设
从社会发展史看,人类经历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正在经历信息革命。信息革命带来了生产力又一次质的飞跃,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军事等领域的发展影响日益深刻。对此,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赖茂生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信息化的高速发展不仅带来了新的产业、新的服务、新的业态,改变了商业模式,对生产的影响也尤为显著。
一方面,信息化使生产方式出现革命性改变。在信息化的浪潮下,不仅生产工具由传统机械为主变成了以网络信息为主,还影响了工业基础设施。除了传统的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先进的通讯设施、网络技术也成为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新基础设施。信息化还催生出了新生产要素。过去是劳动力、资本、土地,而现在是信息知识、大数据和相应的信息系统在生产要素中所占比重逐渐加大,信息技术由原来的附属品变成了核心资产。
另一方面,信息化使生产模式有了新变化。传统的分散发展模式逐渐转变为协同共享、资源共享的发展模式。生产者可以利用新技术来共享资源,在行业之间,甚至不同行业之间实现共享,突破了旧生产模式的弱点。同时,信息化的手段使生产者更容易接触到消费者,产生直接的交互。通过了解和关注消费者的需求,将消费作为生产导向,使生产者的经济决策由过去的业务驱动变成了现在的数据驱动、消费者驱动。
不过,近年来频发的网络安全事件也让公众认识到,信息化是一把双刃剑,既能培育新动能,也暗藏隐患。
姜奇平认为,安全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来看,核心技术不能自主就是最大的不安全,不能继续发展也是不安全;从狭义上来看,则主要是网络攻击、购物时的信用安全和民众最基本的信息安全等,涉及很多方面。
对于应采取的防范措施,姜奇平认为,首先是要将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其次是要将核心技术的标准掌握在自己手里,要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第三要从推动安全产业的发展方向上来防范和杜绝黑客攻击、假冒伪劣、信息泄露等现象。
以服务为本建立共享激励机制打破信息壁垒
今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适应人民期待和需求,加快信息化服务普及,降低应用成本,为老百姓提供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信息服务,让亿万人民在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上有更多获得感”。
为此,《规划》坚持以惠民为宗旨,提出了建立普惠便捷的信息惠民体系,实施“互联网+”政务服务等信息惠民工程,加快推进公共数据资源向社会开放。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副主任庄荣文在国务院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指出,数据资源只有得到更多的利用,才能体现更多的价值。如果把数据资源封闭起来,价值就得不到释放。因此,如何打破信息壁垒和“孤岛”,推动信息跨部门、跨层级共享共用成为当务之急。
赖茂生认为,尽管李克强总理多次强调政务公开,但信息壁垒的问题还是很难解决。究其原因,还与现行的制度有关,多年形成的惯性使各个部门都将部门利益看得比较重,也没有大局观念。目前,各部门对共享的意识还只是机械地执行上级领导的指示,需要上级用指标来施压,没有主动参与的意识和责任感。要想改变这种状况、转变意识,政府应该设计一些共享激励机制,使部门参与时不单纯只是贡献,还有一定的利益回馈,才能调动部门的积极性,使其参与到数据共享中来。
姜奇平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他认为,目前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问题一般都是按流程来解决,导致形成了“只扫自己门前雪,不管别人瓦上霜”的风气。要解决这个问题,应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也就是要强调最终效果,强调共享协调的目的是要以服务为本,才能绕过部门间的障碍,实现数据共享、政务公开。
浙江省信息安全行业协会